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7/6/22,浏览人次:13255

微信图片_20170622175703.jpg
      初夏的山中,万木葱茏。湖北神农架,高山杜鹃怒放,绵延10多公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016年7月17日,湖北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站在人头攒动的神农架天门垭垭口,仰望东南,刘享寨翘首挺立;鸟瞰西北,平缓的塔坪村、流淌的紫竹河、明显的谷中谷、隐约的山宝洞尽收眼底。他不禁感叹:神农架不仅是荆楚大地的掌上明珠,更是镶嵌在地球上的一块绿翡翠。

  6月10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承办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在这里举行。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4类。

  我国世界遗产丰富,具有很高的科研、文化和观赏价值。从1987年首批6个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包括世界自然遗产11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化遗产30项、文化景观5项。

  保护好这些珍贵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既是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也是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可持续旅游、实现区域精准扶贫等的内在要求。

  今年是我国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事业30周年和风景名胜区事业35周年。30多年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事业相互整合、相互促进,成就显著,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去年,国务院接受了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的建议,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不仅与联合国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了无缝对接,还从国家层面倡导和宣传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保护理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推动公众参与自然遗产保护和监督,同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分别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也十分契合。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唤起和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6月10日前后,各地结合实际陆续开展免费体验景区、科普讲座、世界遗产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等在自然文化资源保护、惠及民生、审美启智、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

  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河北省两大景区可免票体验参观。秦皇岛市北戴河风景名胜区山海关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各提供了500个免费参观游览体验名额。大众可通过登录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网站预约,获得这两处遗产地的免费体验资格。事实上,从6月8日起,河北省就已经在各市区室外电子屏连续播放《共同的遗产共同的家园》宣传片,并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广东省则在丹霞山山门广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其间举行丹霞公益科普讲座与丹霞山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科学名山建设研讨会。活动现场,“丹霞山杯”全国摄影大展、“丹霞山杯”第一届广东省中小学生自然观察征文比赛同时启动,并公布了2017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入选名单,鼓励广大摄影爱好者、中小学生、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丹霞山的摄影、文学作品创作和科普宣传。

  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办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绿色骑行宣传活动。同时,全省各风景名胜区开展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免费体验“浙山浙水”活动。(吴文杰、刘丽媛)



                                                                                                              以上内容来自《湖北省风景园林网》